河流地貌的特点为:河谷狭窄,横断面多呈V或U形,两岸山嘴突出,岸线犬牙交错非常不规则;河道纵向坡度大,水流急,常形成很多深潭;河岸两侧形成数级阶地。
河流地貌介绍
河流地貌主要按河流用途划分,分为河流侵蚀地貌和河流堆积地貌两类。河流侵蚀地貌主要包含河床侵蚀地貌、侵蚀阶地、谷坡等,河流堆积地貌主要包含河床堆积地貌、河漫滩、堆积阶地、冲积平原、三角洲,与大部分河口地貌。
山区聚落多分布在洪积扇、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,多呈带状。平原区域聚落分布最为密集,或沿河进步,或沿海岸进步。河网较密的平原区域,聚落多沿河流呈带状分布,如国内南方聚落分布;河流较少的平原开阔区域,聚落多呈团块状分布,如国内北方聚落分布。
河流地貌的分类
1、河流侵蚀地貌
1、河流的侵蚀方法:①溯源侵蚀: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,使河流变长。②下蚀:向河床底部的侵蚀,使河流变深。③侧蚀:向河流两侧的侵蚀,使河流变宽。
2、河流侵蚀地貌
①初期:以溯源侵蚀和下蚀为主,形成V“形谷。分布在河流上游。②中期:下蚀减弱:侧蚀增强,河谷拓宽并出现弯曲,形成河湾,一般坐落于中游(凹岸侵蚀,凸岸堆积)。③成熟期;落差非常小,侧蚀为主河谷拓宽呈宽浅的槽形。下蚀停止,转为沉积,一般坐落于下游。
2、河流堆积地貌
(一)洪积-冲积平原
1、分布:山前。
2、形成机制:季节性的洪水或河流流出谷口→地势忽然趋于平缓、河道变得开词→流速度减慢→搬运能力减少→洪积扇或冲积扇→连接形成洪积-冲积平原。
3、地貌特征:以谷口为顶点成扇形,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地势渐渐减少,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。
(二)河漫滩平原
1、分布:河流中下游。
2、形成机制:凹岸侵蚀、凸岸堆积→水下堆积体→河漫滩河流改道,河漫滩被废弃→连接形成河澡滩平原。
3、地貌特征:地势平坦、宽广。
(三)三角洲平原
1、分布:河口区域。
2、形成机制:入海处水下坡度平缓、河水流速减慢→泥沙堆积→三角洲相连形成三角洲平原。
3、地貌特征:多呈三角形,地势平坦,河网相密,河道由分汊顶点向海洋方向呈放射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