推广 热搜: 英语  数学  小学  初中  高中  化学 

有远见的爸爸妈妈,了解在这3个方面给孩子自由

   日期:2025-08-13     来源:www.hxecu.com    浏览:461    
文章简介:心理学中有如此一个小故事: 鱼缸里的十几条小鱼,天天都得到细心照顾,可几年过去,小鱼一直只有三寸长。 直到有一天,鱼缸被打破,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。

心理学中有如此一个小故事:


鱼缸里的十几条小鱼,天天都得到细心照顾,可几年过去,小鱼一直只有三寸长。


直到有一天,鱼缸被打破,小鱼被放到了院子里的水池中。仅仅两个月的时间,小鱼就从三寸疯狂地长到了一尺。


这种打破鱼缸,让鱼儿更快、更好成长的现象被叫做“鱼缸法则”。


小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,孩子亦是这样。


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给孩子充分的自由空间,他的潜能会得到更大程度的激起,他的内驱力会被唤醒,了解自我勉励、自我管理。


假如限制、控制过多,孩子就会像那些小鱼一样,身心进步受限。


有的父母一听到给孩子自由就紧张:


“给孩子自由,那他还不上天了?”

“难道让孩子任性妄为吗?”

“没规矩能行吗,进入社会早晚被教训!”


其实,大家说的自由,当然是一种“相对的自由”,在安全范围内、肯定规则下,尽量地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去成长。


特别是在下面这三件事上给孩子自由,他会成长得更为出色。




01

探索、体验的自由


对于很多父母来讲,教育中最大的妨碍不是别的,而是他们自己的恐惧、担忧、怕麻烦。


比如:


孩子在不会干扰别人,也没安全隐患的空地上尽情奔跑,父母:“别跑呀,小心摔倒了!”


孩子把玩具都拆了装、装了拆,父母:“你这是在做什么?弄坏了我将来不给你买了。”


孩子在路上踩踩水坑、捡捡石头,父母:“太脏了,快点过来,不许碰。”


孩子在学着做一些事的过程中,不小心搞砸了、有错,父母就言辞激烈地批评、否定孩子。


于是孩子只能小小地叹息一声,收起我们的好奇心、探索欲,谨小慎微,做个父母眼中的乖孩子,维持干净、不添乱、不犯了错误、不让父母担忧。


然而,看上去平静、安全的表象之下,孩子的手脚却被束缚住了,失去了体验和探索的自由。


教育家蒙特梭利曾说:


“大家需要严格防止抑制孩子们的自发活动。显然这里只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。


孩子们有了自由,就能选择自己有兴趣的东西;由于有了兴趣,孩子就会反复做,在反复训练中掌握专注,产生有序。


由于长久的专注,儿童会渐渐地感知把握事物的规律并适应这种规律,最早的纪律也就形成了。”


这不可以碰、那不可以做,孩子干什么事都畏手畏脚,就会渐渐失去对各种事物的兴趣,失去持续专注于某件事的宝贵体验,没办法广泛、深入地学习和认知。



有位父母过去说到,两个孩子一直喜欢在墙上涂涂画画,当她想要阻止孩子的时候,老公阻止了她,告诉她不要影响了他们的创作,墙纸可以再换,想法被抹杀掉就没了。


这就是给孩子自由。


允许孩子在安全、不干扰别人的首要条件下尽量地活动、探索,找到自己有兴趣、想专注其中的事情,并给他足够的关注和支持。


孩子年龄小的时候,除去原则性问题,每当他犯了错误、闯祸,父母不要反应太大、求全责备,应当看做是孩子尝试和学习的过程,用平和的态度来引导孩子,让他从中积累经验。


在如此自由的体验和探索中,孩子才可以充分地打开感官,同意外面的各种刺激,促进大脑发育和认知进步,并通过亲身实践,提升能力、收成宝贵的成长经验。


02

选择的自由


回想一下,日常,与孩子有关的事情都是哪个做主?


中国的爸爸妈妈,为孩子想牺牲所有,但同时随着着一个缺点,就是喜欢替孩子做选择,甚至把我们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,强迫孩子做一些事。


譬如吃那些、穿什么衣服、玩什么玩具;什么时间做作业、看什么书;大到上什么兴趣班、上什么大学、学什么专业。


不但这样,还喜欢用我们的经验来指导孩子,假如孩子不听,就觉得孩子叛逆、不懂事。


诗人于戈曾说:


“为人爸爸妈妈,什么都可以给孩子,唯独对生活的历程,喜怒哀乐、成功挫折,你没办法给孩子。”


爸爸妈妈直接帮孩子做选择,或者让孩子乖乖服从我们的命令,帮他们防止掉一些错误选择导致的后果,短期来看成效非常不错,但却给将来埋下了隐患:


孩子长大了,独立生活的时候,不会怎么样做选择,常常做出错误决定,而且习惯逃避责任;


一直被爸爸妈妈安排,没自主权的孩子,内心也会非常压抑,很难感觉到生活中的快乐和幸福。



西方有一句谚语:“经验是最好的老师。”


给孩子机会自己做选择、做决定,并承担相应后果,如此的亲身实践,会变为孩子的成长经验,这比父母再多的道理都更为深刻、有价值。


给孩子选择的自由,孩子也会学着承担责任,对自己负责。


更要紧的是,孩子拥有自主权,可以根据我们的意愿活出生活的精彩,拥有无限的可能。


养育过程中,父母要做的,是在孩子需要的时候,帮助他剖析不同选择带来的后果,最后的决定权还是交给孩子。


譬如早上赖床,让孩子了解:假如选择赖床,结果就是会迟到、被老师批评;假如选择立刻起床,则可以不慌不忙地享受早饭、按时到校。


孩子不想写作业,告诉他:你可以不写,后果是交不上作业,爸爸妈妈和你一块被老师谈话,学习也会慢慢退步;认真写作业的话,要点学会结实,学习也会变得顺利和轻松,成绩随之提升。


孩子做出哪种选择,就让他一个人承受相应的结果。


刚开始或许会非常难,但只须父母信赖孩子,继续给孩子做选择的自由,他就会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提升认知、调整行为,慢慢掌握做出更合理、正确的选择。


03

管理我们的自由


我见过不少从小学到高中成绩优秀的孩子,到了大学宽松的环境中,没爸爸妈妈严格的管理和督促后,完全丧失了自制力,缺少目的和斗志,不断放任自己。


这在某种程度上,折射出教育的失败。


在这类孩子的成长经历中,一直以来,驱动他们前进的是爸爸妈妈的管教和督促,缺少在相对自由的环境下自我管理的体验,没打造起内驱力。


于是,等他们得到一点点自由,就没办法控制自己,开始放飞自我。




教育家蒙特梭利说:


“纪律应该来自自由,而不是约束。


那些被说教、强迫、洗脑、威胁、惩罚出来的“乖学生”,不是守纪律,而是被麻痹、被毁掉了。


当一个学生拥有自由,理解他是我们的主人,然后选择去做他应做的事,不做他不应做的事,如此的纪律才有价值。”


给大家的启示是: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不可以一直让外驱力来驱动孩子的学习和成长,多给孩子自我管理的自由空间。


这个外驱力,大多来自己家里长的安排、控制、管得太多。


譬如:无微不至地照顾孩子的生活,给孩子筹备要穿的衣服、整理书包,提醒他要做的事情;


在孩子写作业时,紧盯着、监督着,有一点小差错立刻指出来;


拟定一系列计划,把孩子的学习安排得明了解白,孩子没一点喘息的时间······


当外驱力过大,孩子是没办法进步出内驱力的,生活上缺少独立能力,每件事依靠爸爸妈妈,学习上也很难主动、自觉。


伴随孩子年龄的增长,父母要降低干预和包办,多让孩子自己安排平时生活和学习,父母仅需在重点时刻当令引导。


从小掌握自我管理,孩子会了解对自己负责,并产生自觉性,如此的孩子,不论在任何环境下,都能独立、自主地管理好自己,有目的、有方向。


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多年前就曾呼吁:


“要解放孩子的头脑、双手、脚、空间、时间,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,从自由的日常得到真的的教育。”


教育孩子,规则必不可少,自由同样要紧。做有远见的爸爸妈妈,就请在以上三个方面给孩子自由。


 
打赏
 
更多>热门阅读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